奇怪的决战

发布于 — 2016 年 05 月 01 日
#史记 #读书 #随笔 #青梅煮酒

前两天读史记王翦列传,觉得秦楚的决战很奇怪。

王翦果代李信击荆。荆闻王翦益军而来,乃悉国中兵以拒秦。王翦至,坚壁而守之,不肯战。荆兵数出挑战,终不出。王翦日休士洗沐,而善饮食抚循之,亲与士卒同食。久之,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?对曰:「方投石超距。」于是王翦曰:「士卒可用矣。」荆数挑战而秦不出,乃引而东。翦因举兵追之,令壮士击,大破荆军。至蕲南,杀其将军项燕,荆兵遂败走。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。岁余,虏荆王负刍,竟平荆地为郡县。

稍微有点军事常识就知道,防守方最好的办法是坚守不战,在自己的地盘上,对方的后勤补给要比自己困难得多,一旦补给不继,军心必乱,势必撤兵,这时候再追上去打,胜算很大,也就是所谓以逸待劳。比如秦赵长平之战,一开始,廉颇先用小股部队跟秦军接触,一看打不赢,马上收缩防线,避免决战,搞得秦军进也不是、退也不是,军力损耗极大,不得以只好用反间换掉廉颇。

所以战争中的进攻方是处于劣势的,要扭转不利的态势,就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,所以一般会用反客为主的办法。虽然我是进攻方,但我不著急进攻你,让你自己沈不住气来打我,这时候攻守易形,我成了防守方,你成了进攻方,形势就对我有利了。

所以王翦反客为主是正常的,项燕急著打就很奇怪了。老项家累世将门,项燕沙场宿将,不可能连常识都不懂。

也许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楚国国力衰败,撑不下去了。

以前秦国伐楚很困难,因为楚国西有江汉之险,北有诸夏扞蔽。不过自白起破鄢郢,江汉天险尽失;自三晋覆灭,中原逐鹿之势已成。秦国伐楚,后勤补给已经不是问题。

另外,让秦国拥有支持百万级灭国战役能力的,还有伐蜀的决策。自商君变法,秦国势平地起飞,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,秦国虽说是战国首强,但也不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,直到秦灭六国前的三十年,还有信陵君收天下之兵扣关攻秦的事。战争不是战斗,决定成败的主要还是国力。李信的二十万大军覆灭后,秦国可以马上再把六十万人送上前线,这个国力,不赢没有天理。所以司马错论伐蜀,同时拥有关中、蜀中两块天府之国,是秦国国力质变的关键。

这个时候的楚国,已经是冢中枯骨。在秦国连年的攻势下,大片国土沦丧,鄢郢破而迁陈,三晋亡而迁寿春,几十年间,颠沛流离,没有喘息的机会,靠吃战略纵深的老本苟延残喘。所以在这次决战之前,可能国力已经难以为继了,但是楚国自己也知道八百年国运系于这一战,所以不得不起倾国之兵应战。空虚的国力和浩大的战争消耗最终迫使项燕选择速战速决,战还有一线生机,不战只能坐以待毙。